1、城市的发展与地铁建设
城镇化进程导致了一些大城市的过度膨胀,立体化的空间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缓解措施,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地面之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地下空间多年以前就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拓,并且目前还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地铁是以解决人口、环境、能源三大危机和医治“城市病”为目的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不仅缓解地面交通的拥挤,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地下空间特征分析
地下空间是地上空间过分拥挤的产物,和地面空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地下空间设计》一书中指出地铁空间自身的负面特征。
1)缺乏对外界的可视性,导致人们对环境难以清楚了解,没有了外界参照物,人们就很难感知地下建筑的整体布局,由此导致在地铁空间的定向困难。
2)没有窗户,让人们觉得环境封闭,阳光缺乏,使人担心一旦发生意外能否顺利逃离,没有窗户也让人们在地下空间的定位能力大大降低。
3)在地下的意识会引起人们对于黑暗、寒冷、潮湿、空气质量差的联想
除了自身的弊病之外,商业的发展正在增加地铁空间的复杂性。对于国际性大城市而言,地铁及其相关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衡量标志之一,地下空间是地面空间的延伸,地铁带动周边商业环境的开发,徐家汇站和人民广场站都呈现繁荣满目的地铁商城。随着周边这种衍生设施的建立,地铁站不再只是地铁站,大大小小的地下商场让本已迂回的地下空间变得更加的错综复杂。
3、上海地铁空间的信息系统现状
当前上海地铁站的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在地铁空间的活动需求,但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通过调查收集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一部分标识闲置,既浪费资源又造成信息污染,再有一部分标识位置设置不合理,这里举两个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说明。
自动扶梯。曾经在人很少的时候,有人走向自动扶梯,到了扶梯跟前立即掉转头,走向另一个方向的自动扶梯。这里就暴露了一个问题,一个很容易解决,却又很难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如果自动扶梯上没有人的话,那么从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不能分辨出扶梯是向上还是向下。
站台命名。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地铁3号线上挨在一起的两站,一站叫上海体育馆,一站上海体育场,就连经常乘坐地铁的人都有坐过站或者提前下车的尴尬事情发生。
4、人的认知特点和良好识别导向性的实现方式
人是最终的使用者,规划信息系统就不得不考察人的认知特点。所有的动物都是靠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感接受外界信息,五感中对人类最重要的是视觉,我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7%是视觉捕获的,75%—90%的人体活动由视觉引发的,由此针对正常人类提供的信息,应当以视觉信息为主导。
地下环境变得复杂,众多通道趋向一同,为了让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能保持良好的识别性和导向性,两种实现方法可供借鉴,其一,通过建筑室内设计建立清晰的道路脉络,让人在地铁的任何位置都能对整体空间有一个把握。但这种方式实施起来工程过于浩大,且有很多局限性。其二就是建立一套有效应对环境的标识导向系统,来引导人们在复杂空间里的行动。比起上面一种方法,建立高效的导向系统更加可行。
5、对地铁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分析
标识导向系统意在提供信息,以此指引人的行动,所以严格地说,信息针对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所以应该把人的行为摆在一个中心位置来研究,根据粗略的调查,人在地铁空间里与信息提示相关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1)对环境熟悉的人群在地铁里不需要任何识别性和导向性标识一样行动自如,这部分人在活动中往往不会去注意任何指示信息,完全凭借自己的“认知地图”行动,每日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对自己的路线已经相当熟悉,接下来要上楼,要拐弯,或是要出站,在这类人群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惯性的程序,不假思索地行动于各个环节之间,整个过程连贯不间断。这类人是根据自己大脑中的程序活动,而不是根据导向系统,当导向系统发生变更的时候,他们就很可能没有注意,继续按照自己的程序活动。
2)第二种行为导向方式就是根据标识的指示信息行动,发生于对环境不熟悉的人群,这种行为的典型模式就是先寻找承载自己所需信息的标识,或是问路,然后据此做出行动。需要停顿寻找信息,行动中带有多多少少的不确定性。
3)第三种是从众行为,也是发生于对环境不熟悉的那部分人群,但是和第二类行为不同的是这种行为并不关注导向标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而是随着人流行动。这种行为方式遇到人流不集中的时候就会受到制约,比如徐家汇站那样人流分散的站点。
导向系统关联进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信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信息传播的功能简单地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工具性传播是为了应付环境而生,帮助人顺利有效地展开与生存发展有关的行为。地铁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无疑属于工具性传播,为了让人们在空间交错复杂的地铁里分清道路方向,不至于陷入迷宫。工具性反映了地铁内部标识导向系统所必须满足的最本质的功能——实用性,从信息学角度说,就是所提供的指示信息必须能够及时地、准确地传达给所有乘客。所有的导向标识都应围绕着这样一个功能中心,以此作为出发和归宿。我们可以此作为地铁导向标识是否优良的评判。
人们对于传播要素的需求因环境而异。地铁站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功能性空间,人们对于标识导向信息的需求以主动接受的状态为主。根据前面人类基于视觉的认知特点,以及地铁空间的导向系统传播手段的不同,我把它划分为语言传播信息和非语言传播信息。
5.1 非语言传播信息
人类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视觉,所以非语言传播必然是主体,特点是信息的持久性和直观性,人们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所有的信息提示牌,线路图,指示符号都属于非语言传播。如何让这些标识信息得到最有效的视觉刺激,是非语言传播的目的。(考虑到一些共同利益,信息有的时候需要“强制”和“命令”功能)
标识的信息是联系发送者和使用者的媒介,要想让信息在两者之间贯通流畅,就要综合考虑到以下三个要素:
1) 信息——内容、编排、图形、色彩
2) 样式——标识的体现方法和外观造型
3) 位置——标识的空间位置和标识相互之间的位置
按照格式塔学派(Gestalt Psychology)的图形理论,采用接近、相似、连续的图形手法能够使外界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由此能引起更为有效的视觉感官反应。因此,在信息标志的组织、设置、构图、手法上,可以力求体现接近、相似或是连续的原则,让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反复出现反复刺激,信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经过往复“会话”和“讨论”,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大脑中有意识地整合,建立完整准确的认知印象,便于最终实现共通理解。根据这一原理,一系列相关信息的表现应该遵循单纯性、明了性、连续性、统一性、系统性等原则。根据我最近的粗略调查,针对上海地铁空间,我认为应该遵循四个主要原则——简洁性、适时适地性、双向性、通用性。
无论从位置上或是信息本身讲,标识导向信息牌都应让受众能够很容易看见,而不是左右找寻未果之后,发现就在身边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为了让要传达的信息能首先被接受,简洁性原则最为通用。简洁性包含两方面要求,一个是标识本身的简洁,过多的色系和元素只会让人眼花缭乱,去除多余的细节要比加强主要部件和增加尺寸、色彩、浓度、照明强度等更见成效(图1)。再一个是标识数量的简洁,同一位置如果摆放过多的标识,功能无关的信息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干扰关键信息的接收,导致人的注意力分散到次要信息上。在信息密集的区域里,有必要采取分层次安排的方法来确保信息传播形成的秩序。同时,对广告信息的设置不容忽视,地铁站广告必不可少,但要保证不覆盖重要导向信息。在徐家汇站这样十几个出入口的复杂空间里,简洁性原则就需要更加要注意。
所谓的适时与适地,指的是标识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出现,从某种层面上说,这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意思,人们在地铁空间的哪个空间点最容易发生识别导向障碍,这里就是需要设置标识的点,而这个空间点正是关键时间点的发生场所,所以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举个例子,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人在莘庄站出了车门,接下来该往哪里走呢?出车门是关键时间点,这是后人们正需要出站信息指示;车门外的站台是关键空间点,人们到了这个点上一般都会有片刻停留以找寻标识。所以在车门外的站台设置醒目易懂的标识,就能适时适地传达信息。图2的“上下列车注意事项”指示牌内容清晰明了,但是由于摆放的位置不当,几乎没有人去注意。
双向性是所有交通空间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可以称作互逆性。不光是地铁空间,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的标识导向系统都要遵循这个法则。乘客进站和出站两种行为互逆,标识导向系统就不能只考虑其中一方,而忽视了另一个相反的方面。
信息的通用性相对前面的三个原则略显次要,但是也不能不考虑。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人接收信息的主观性,即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信息会有不同理解;另一个是信息系统的国际性,即外国人,包括非英语国家的人,也能够理解上海地铁信息系统所传播的信息,在上海这样一个算得上国际化的大都市里,这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者使用图示
5.2 语言传播
除了信息牌这样非语言传播,地铁站的导向系统还包括了语言传播,那就是站内的各种广播。非语言传播本身不能保证信息的持久性,再有人们通过听觉捕获信息,这也难以保证直观性。所以对于语言传播有很高要求,基本上要保证音量、清晰、适时、简洁、准确这几条原则。
音量——信息能够到达受众的最基本要求,尤其地铁这样喧闹的空间;
清晰——没有足够的清晰度,受众是无法接收到信息内容;
准确——信息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在地铁空间的行动,模棱两可的信息不但不能给人指示,还会带来误导,前面提到的“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就是一个例子;
适时——地铁站里人们来去匆匆,不适时的信息十之八九要被忽略,只要去做个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群很少有留意站内广播;
简洁——过于冗长的信息会引起听觉疲劳,导致掺杂在其中的关键信息一起被忽略,同样不利于获取信息。
6、结论
近些年加入WTO,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地下空间必然会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利用,也因此会变得更加交错更加复杂,现有的信息系统将无法继续满足需求。但是无论空间如何变迁,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是不变,信息系统设立的最基本框架和中心也是不变的,往后日益复杂多样的地下空间,必然牵动更多门类的知识。
本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 吴陈欣WU Chenxin